说到屏幕,我依然觉得在如此小的屏幕上进行触摸操作实在是太痛苦了。我自认为手指头不粗,但是按上去还是会挡住一大半内容。点按的精度不够,而滑动的距离又太短。一个手指抵三个按键的大小,还没开始滑动就已然离开了屏幕,即便是辅以 Digital Crown 还是不好操作:旋转的动作还算自然,而按下的操作逻辑让人摸不清楚。
此次 Apple Watch 新加入了两种创新的交互方式:Force Touch 和 Taptic Engine。前者同时应用于新款 MacBook 以及13寸 MacBook Pro Retina,在 iFixit 的拆解中已经详细说明了原理,不再赘述。而 Taptic Engine 是真正的黑科技:当双指按压向好友发送心跳时,Apple Watch 的震动效果会让你误以为它真的有一颗心脏——那种真实的震感让人甚至感觉有些恐怖!
作为智能手表,与普通手表最大的区别表示各种创新功能,至于 Apple Watch……Apple Watch 的功能实在是太多了……不只系统自带一大票功能,苹果还允许开发者继续安装新应用(据说年内加入本地应用)。如此多的功能就势必考验另一个方面:性能。由于提前看过 The Verge 的评测,知道这个小东西性能不强,所以上手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经过几分钟的把玩,它凄惨的性能还是消磨掉了我最后的一丝购买欲:这种卡法,让人觉得这是个 Android 设备。
事实就是,当这一代产品还没有开放购买时,大家都已经开始期待下一代 Apple Watch 了。为什么?以一言蔽之:不成熟。当然这是所有第一代产品的通病,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成熟”也一般意味着革命即将到来,就比如 MacBook Air。总结一下,第一代 Apple Watch 不成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 厚度/重量控制不合理
— 性能差
— 市场定位模糊
— 软件优化不到位
— 交互逻辑混乱
如果你能忍受这四条,Apple Store 欢迎您的支付宝。如果不能接受,和我一起等下一代吧。
手表这东西并不是刚需,因为没有任何功能是“只有手表才有的”——哪怕 Apple Watch 上市之后,还是没有给手表带来那个“不能取代的原因”。既然它不是刚需,它就不需要太强的存在感:它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锦上添花。
Apple Watch 所选择的道路是暴力的:我可以给你提供一切信息,由于我在你手上,任何通知你都不会错过。Apple Watch 所能显示的信息量是惊人的,小到时间,大到每一个应用的推送通知,Apple Watch 选择将这一切都显示出来。这难免会造成干扰:因为我不是什么时候都很在乎微信上有什么人给我发了个表情;我当然不会随时都关注中东的局势有哪些跌宕起伏。即便 Apple Watch 提供了选项以禁用某些通知,大部分人还是会因为害怕错过一些信息而被海量的通知所淹没——这是一场博弈,博弈的双方是信息,和专注。
Apple Watch 设计之初是要方便(简化)人们的生活,而根据 The Verge 的评测和我自己的感悟来看,它显然帮了倒忙。
Apple Watch 的推出对于整个科技市场的意义是显著的,起码半年后我们再看到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 Mi Watch 就不会那么诧异了对不?只是作为第一代产品,它面前的路还有很长。
SE215特别版采用了凯芙拉纤维加固的线缆,线长116cm,正好是裤兜到耳朵的距离。每一条线都在插头处标有独立的编号,而且标着全世界最威武霸气的文字:“Made in China”。耳机线非常粗,对比森海塞尔低端的热销机型所配备的线缆,直径至少是他们的两倍。线材粗可能是因为选用了更粗的线芯,这样可以降低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凯芙拉纤维的加固肯定一定程度上加粗了线缆。由于耳机采用绕耳设计,线材在靠近耳机腔体附近外加了一层硬质可塑外套(上图所示),可以随意弯折这部分,使它的形状以最大程度贴合人耳,不得不说是非常人性化的设计。 舒尔的SE系列入耳式耳机全部采用可更换线材的设计,线材与耳机腔体采用舒尔自家的MMCX插针连接。市面上很容易能买到该插针的升级线,其中不乏能改变耳机调音的、增加线控的,甚至还有的线材使用平衡输入,用两条独立通道来传输立体声信号和各自的接地线,不过平衡线缆需要配合平衡输出的前端——比如HiFiMAN HM-700。
Isolation, not cancellation. Sound isolating earphones natrually block most background noise for a clear, detailed listening experience. Noise cancellation technology uses active circuitry to counteract background noise, which may introduce artifacts into your audio.
一上来难度就比较高:Last of the Wilds是芬兰金属乐队Nightwish于2007年发行的一首交响金属纯音乐(从这张专辑《Dark Passion Play》开始,Nightwish的编曲复杂度便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主旋律多由爱尔兰风笛演奏,鼓点力道很强,背景有弦乐,电吉他和贝斯用来烘托气氛,乐曲编排复杂度极高,十分考验耳机的解析能力和动态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解析出色的耳机都能在这个曲子上尝到甜头——我曾经试过用创新IE3(双单元动铁)来播这首曲子,结果因为解析过于出色,各元素没有轻重缓急,一股脑就那么倾泻过来,反而更乱。
那么SE215的表现怎么样呢?一句话结论:在SE215面前别谈Hi-Res,根本听不出来和MP3的区别。Hi-Res音乐最大的优势一般在采样率上,采样率越高,越能采集频率更高的声音,落实到听感上则是就是更加细腻自然的高频表现。而SE215的最高频响只能达到17.5kHz,连CD音质的品相曲线都不能覆盖。我又用SE215听了很多天王的歌曲,最后得出一个残忍的结论:不要企图用SE215鉴赏天王的音乐,那是对天王的亵渎。无论是销量王Thriller还是金碟Bad抑或血统不那么纯的遗作Xscape,其中歌曲对于高频元素的应用都是点睛之笔,而SE215偏偏又高频被狗吃,表现凄惨可谓不可避免。高频的劣势在Slave to the Rhythm这首曲风华丽的歌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身黄金战衣的Michael在SE215的理解力下成了Dr.Dre,这不是悲剧是什么。
并不是说SE215就被一枪打死了,事实上只要稍微调一下均衡器就能大大改善高频不足的问题。作为一个暖声的塞子,在冷派的苹果设备上居然还需要借助均衡器来拉高频,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说软件可以把SE215的高频补救回来,是不是意味着它的单元并不是只有17.5kHz的频率响应,只是一些其他的原因(调音水平、商业因素)限制了SE215的表现?这让我更加看好软件调音的未来,Dirac HD Sound不正是为了这种耳机诞生的吗?如果Dirac公司能想到更好的商业化途径来推广、让更多人用上,岂不是皆大欢喜?
那么 Dirac HD Sound 何以称自己“不是音效”?上面提到的这些音效有一个共同特点:无差别攻击。无论你用什么设备,用什么耳机,一律把低音值给你拉满。W4R?不管!IE8?拉满!Koss PP?轰死你跟我有什么关系?无论你用什么前端、不管你用什么耳机,一律按照我的套路来。不喜欢?卸载吧,我没办法。而说 Dirac HD Sound “不是音效”就是因为它并不是“格杀勿论”,而是“有的放矢”。Dirac HD Sound 通过对每一组“前端+耳机”的组合进行高精度声学分析,缺点便一目了然,再将前端输出的信号进行针对性修改(补偿),使其以最佳的匹配度输出到耳机上,以达到“最佳还原度”。将这个过程称之为“第二次调音”不为过,这就和所有传统音效都有所不同。
那么原理呢?由于细节问题是 Dirac 的商业机密,我也只能进行猜测,但是八九不离十。其整个过程极度类似于“用蜘蛛校色仪为显示器进行校色”,我们可以参考这个过程,来理解 Dirac HD Sound 偷偷摸摸都做了什么。Dirac 官方宣称 Dirac HD Sound 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补偿:频响、相位、瞬态。我们就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频响”之于耳机就相当于“色准”之于显示器。“频率(Frequency)”是表示声音声调高低的单位,“响度(Volume)”是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频响曲线”则是以频率和响度为坐标轴绘制的曲线。对于“Hi-Fi”这个定义来说,最理想的频响曲线就是在 20Hz 到 20KHz 之间做到完美水平,这就表示了该耳机在每个频率上发出的声音都是一样大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三频均衡”。一条耳机的频响曲线如果跌宕起伏像过山车一样,也就注定了它跟 Hi-Fi 这个词基本没关系了。我们来回忆一下蜘蛛校色是什么原理:把校色仪贴到屏幕上,让屏幕显示各种颜色,校色仪采集这个颜色,并测出其和标准颜色的差距,用软件进行补偿——红色发绿,就从红色信号中减去相应量的绿色;白色偏蓝,就给白色信号中补上一定量的黄色,以此类推。Dirac HD Sound 在频响这一部分的处理手法很可能十分简单粗暴:画出你的频响曲线,哪里低了,补上来,哪里高了,压下去,直到与直线最接近为止。明眼人一看就懂,这不就是均衡器吗?的确,大体上是和均衡器差不多的,但是 Dirac HD Sound 的精度要比普通均衡器高很多,并且没有一般均衡器所拥有的一个问题:相位偏移。
“相位”是表示声音发出的时刻的一个概念,学过高中物理的人都知道,声音是由单条或多条正弦波组成的,而正弦波相互的相位差决定了声音是否同一时间发出、差多长时间。在用一般均衡器调节之后,声音很容易产生相位差,也就是说,本该同一时间发出的声音,因为均衡器的调节错位了——这就像极了显卡和显示器由于配合不完善产生了画面撕裂,而克服画面撕裂的技术叫做“垂直同步”,通过锁定最高刷新率来避免图像的“相位差”。Dirac HD Sound 也有自己的一套算法是的即使调节了各频段波形的强度后,依然能保持相位不变,应该同时发出的声音依然同时发出,这其中的黑科技原理我就猜不到了。但是就像垂直同步能保持画面完整不撕裂一样,Dirac HD Sound 同样能有技术保证本该同时响起的声音同时响起。
我以上的所有内容都只是针对耳机来说的,而事实上如果不考虑前端的特性,对耳机胡乱适配一通,也是不科学的。Dirac HD Sound 最大的优点是“针对性”,这个针对性不止是针对耳机,也是针对前端,因此Dirac官方喜欢称自己为“对整个音频系统的优化”,这种说法并不过分,毕竟对于耳机输出来说,整个“音频系统”也就只有前端和耳机两部分。Dirac 中国官方微博的一篇文章的解释非常有趣:你要给眼睛配眼镜,得知道眼睛的情况。
不只如此,Dirac HD Sound 既然有能力把一条耳机调整到“尽量高保真”,也就可以把一条耳机调整到“某一种风格”。就比如小米手机里内置的“米音”(其实就是把 Dirac HD Sound 改了个名字,强烈鄙视这种拿别人技术贴自己牌子的行为),在针对小米活塞耳机适配时,就应小米公司的要求,调音出了动刺大刺的声音,味道很诡异。在 Dirac 中国官方微博给我的回复中,他如是说道:由此可见,哪怕是同样采用了 Dirac HD Sound 技术来调音,客户的审美和品位也会直接决定最终适配的效果。
大概是一年多以前,我第一次在OPPO Find 5上接触了Dirac HD Sound(以下简称DHDS),因为OPPO把Dirac和杜比放到了一起,让我以为DHDS是一种“音效”,类似Beats Audio。当时不知道DHDS里面那些古怪的选项是什么意思,只记得打开之后声音变得惨不忍睹,就这样DHDS被我归到“破坏性音效”的行列,抵制了好久。后来多方考证之后才发现那是对应耳机的型号,而DHDS针对不同的耳机有不同的配置,所以选择对应的耳机才能出来最佳效果。
Dirac HD Sound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很复杂。它针对前端和对应耳机进行技术分析,通过软件来补偿耳机的不足,说起来很容易,其实就是对一条耳机进行“软件再调音”,而且我保证Dirac也不是第一个想到这么做的,只是或许别的人都太懒了吧。但是如何分析取样, 如何针对样本进行补偿,补偿范围和程度都是很考究的问题。而且根据DHDS的原理,需要一对一分析采样,根据魅族高管的说法,“Dirac一条耳机的适配费用在百万级”,注定不是什么人什么前端什么设备都可以用上DHDS。
心态正绝对是正确的,开启DHDS之后,EarPods的低频下潜有了明显改善,高频上不去的问题也得到一些修正(尖锐了不少,但是上不去的地方还是上不去),分力度也有一定提升,但是素质所限,EarPods并没有表现出惊艳的性能。仔细听发现瞬态和解析力有很大的提升,但我不知道是不是Dirac HD Player对于iPad没有调音(这是一个iPhone应用,目测优化对象为iPhone 5),开启DHDS之后,EarPods的声场会有变化:前方的元素会被拉到眼前,横向声场明显扩展。我为什么一开始会认为DHDS是“破坏性音效”?因为DHDS的手腕实在是太硬了,完全没有索尼DESS那种温和和细微的作风。再木的耳朵也能一下子听出来DHDS究竟对声音做了什么。说脱胎换骨不至于,但是提升幅度真的是不小。
这个音效让我想起了索尼Walkman MP3中所内置的一项叫做ClearStereo的技术,通过软件来解决耳机立体声串扰的问题,增强立体声分离度,效果很不错。事实证明,用软件来对设备进行“再调音”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其调音的角度肯定不会一直局限于“频响、瞬态和分离度”。如果你有一条低端耳机,而这条耳机凑巧被你的设备适配了,那么Dirac HD Sound可以让这条耳机发挥出任何均衡器都调不出来的水平,但是谨记,一条200块的耳机,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600块的货,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