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拥有的第一台电脑是苹果第一个 Retina 屏幕的 Mac,它之前出现在过这篇更换液态金属的文章中。当初的那篇文章给了我两个教训:第一是换液态金属之前最好先确认传导介质是不是真的成为了瓶颈,像 MacBook Pro 单热管压 i9 这种情况,往往瓶颈在别处;第二个教训是两年之后才学到的:无论防护工作做得再怎么好,一个每天在书包里翻滚的移动设备还是有液金泄漏的风险。
所以 2020 年,我的第一台电脑报废了。

后来一段时间因为比较忙,一直顾不上修它。等到年底 Apple Silicon 的 MacBook 上市时,我在纠结买 Air 还是 Pro 的时候,才想起来家里还有一台尸体。当我最后一次把它拿到 Genius Bar 咨询维修价格时,店员带着一丝歉意告诉我:“换主板得花五千多块钱,况且这个电脑现在是「停产产品」,我们已经没有零件库存了。您还不如买个新的 M1 MacBook Air,性能比这个强多了。”
我把电脑拿回家,盯着它毫无生气的屏幕,思绪万千。
这台电脑陪伴了我的整个大学时代。当我的舍友都在玩《英雄联盟》的时候,我在用它学习 Java;当我的舍友都在考前突击的时候,我在用它搭建个人网站。我在这台电脑上写了我的第一个 app,完成了 GTA5 的第一次 Online Heist,创建了第一个社交网络账号。
这台电脑是苹果第一个 Retina 屏幕的 Mac,2012 年震惊全场观众的 MacBook Pro 15 with Retina 带着光环而来。搭载最新的 Ivy Bridge i7 处理器、Kepler 架构的 NVIDIA 独立显卡、完全抛弃机械硬盘、完全抛弃光驱、VGA 和 RJ-45 这种古老接口、配备当时全球分辨率最高的屏幕(2880×1800)。它也是苹果牺牲 Mac 维修和升级空间的第一次大胆的尝试:从这一代开始,LCD 的多层结构直接封装到 Clamshell 中,与保护玻璃完全贴合在一起,导致屏幕坏了只能换不能修;内存焊在主板上,完全没有升级空间,所以只能在购买时天价付费升级;SSD 不是标准 SATA 接口,并且苹果绝不单独销售升级件,所以最好在购买时天价付费升级(基础配置只有 256GB,我这台选配 512GB 需要多花 ¥2300);电池用胶水粘在 C 面外壳内部,如果电池寿命耗尽,只能带着 C 面外壳、键盘、触摸板和其他粘在 C 面的零件一起更换,造价极高。
在做了这些集成和整合之后,苹果并没有让它变得更结实耐用。我的这台电脑经历过无数次维修。屏幕有一个坏点,换过屏幕;过保后又出现过坏点,又换过屏幕,花了六千多;中过「显卡门」,换过主板;被我嫌弃网卡是 802.11n,自己换了 ac 的网卡;电池寿命耗尽之后,因为粘在 C 面上,带着触摸板、键盘、麦克风、C 面外壳一起换了个新的,花了 ¥1400;因为 512GB 的 SSD 不够用,我买了 M.2 转苹果私有接口的转接头,自己换上了西部数据的 M.2 SATA 硬盘。这台电脑可能只有 D 面的背盖和两块风扇还是原装的,真·忒修斯之船。我还算幸运,因为再后来的 MacBook 连硬盘带网卡都焊到主板上了,并且饱受争议的蝶式键盘在维修时同样需要带着 C 面外壳、触摸板、电池一起更换。
当所有人都在为 MacBook 使用 Apple Silicon 而狂欢时,我却从这「众望所归」之后看到了更大的隐患。苹果一直被诟病的「计划性报废」正是因为它对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拥有极强的控制力。当苹果决定 iOS 14 不再适合 iPhone 6 的时候,iPhone 6 的用户失去的不止是那些「A8 处理器无法 handle 的新特性」,还有大量和性能无关、但阻止其融入苹果生态的功能。比如最新发布的 AirPods Max 配合老版本 iOS 使用就变成了普通蓝牙耳机,失去了佩戴检测、设备间自动切换等智能功能,几乎就像连到 Android 上一样。当苹果决定升级系统备忘录、提醒事项等内置软件时,底层数据结构的变化也会让老款设备失去数据同步的功能。在 macOS 还运行在标准 intel 硬件上时,总会有 Hack 的办法能把新系统强行安装到老设备上,无非少一些非关键功能;再不济,你还可以去安装 Windows 甚至 Linux,变成一台完全合格的备用电脑。而 Apple Silicon 会让这一切变为不可能,当设备被苹果认定为「停产产品」时,Apple 店员只会劝你交给 Apple Trade-in 来「免费回收」。
在苹果官网「环境责任」的页面中,曾经写过:「我们设计坚固耐用的产品,这样无论对用户,还是对环境都有益」,并曾在发布会上以 iOS 12 一路支持到 5 年前的 iPhone 5s 为例来强调 Apple 多么在乎延长老设备的使用周期。这句话随后被苹果从页面中删除,环保的重点也变成了回收政策、使用再生材料、清洁能源和去掉包装中的充电头和耳机。
而我,最终选择从淘宝买一块二手主板(顺便换成了顶配版),自己拧螺丝把电脑救活,又用 GitHub 上一个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的脚本强行安装了 Big Sur。除了独显/集显切换有点问题,这台电脑可以流畅办公,全 SSD 软件打开速度快得飞起,流畅剪 1080p 视频时可以点对点显示,还剩出很多屏幕空间留给时间线和媒体夹。如果看跑分的话,这台电脑的 CPU 性能大概只有 2020 款 iPad Pro 的一半多点,GPU 性能还不到 1/5。可更令我惊讶的是,刚刚在 2020 年初发布的基于 intel 芯片的 MacBook Air 竟然性能也不过如此。
我听说,14 寸的 MacBook Pro 可能会带回 MagSafe 和 SD 读卡器?可是我手里这台已经有这些了呀!

上期文章后,很多人发「爷青回」的评论,感谢大家。但希望各位能在评论中更多讨论文章本身,就相关观点各抒己见,这样也方便其他读者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