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角

我听说,14 寸的 MacBook Pro 可能会带回 MagSafe 和 SD 读卡器?

我自己拥有的第一台电脑是苹果第一个 Retina 屏幕的 Mac,它之前出现在过这篇更换液态金属的文章中。当初的那篇文章给了我两个教训:第一是换液态金属之前最好先确认传导介质是不是真的成为了瓶颈,像 MacBook Pro 单热管压 i9 这种情况,往往瓶颈在别处;第二个教训是两年之后才学到的:无论防护工作做得再怎么好,一个每天在书包里翻滚的移动设备还是有液金泄漏的风险。

所以 2020 年,我的第一台电脑报废了。

后来一段时间因为比较忙,一直顾不上修它。等到年底 Apple Silicon 的 MacBook 上市时,我在纠结买 Air 还是 Pro 的时候,才想起来家里还有一台尸体。当我最后一次把它拿到 Genius Bar 咨询维修价格时,店员带着一丝歉意告诉我:“换主板得花五千多块钱,况且这个电脑现在是「停产产品」,我们已经没有零件库存了。您还不如买个新的 M1 MacBook Air,性能比这个强多了。”

我把电脑拿回家,盯着它毫无生气的屏幕,思绪万千。

这台电脑陪伴了我的整个大学时代。当我的舍友都在玩《英雄联盟》的时候,我在用它学习 Java;当我的舍友都在考前突击的时候,我在用它搭建个人网站。我在这台电脑上写了我的第一个 app,完成了 GTA5 的第一次 Online Heist,创建了第一个社交网络账号。

这台电脑是苹果第一个 Retina 屏幕的 Mac,2012 年震惊全场观众的 MacBook Pro 15 with Retina 带着光环而来。搭载最新的 Ivy Bridge i7 处理器、Kepler 架构的 NVIDIA 独立显卡、完全抛弃机械硬盘、完全抛弃光驱、VGA 和 RJ-45 这种古老接口、配备当时全球分辨率最高的屏幕(2880×1800)。它也是苹果牺牲 Mac 维修和升级空间的第一次大胆的尝试:从这一代开始,LCD 的多层结构直接封装到 Clamshell 中,与保护玻璃完全贴合在一起,导致屏幕坏了只能换不能修;内存焊在主板上,完全没有升级空间,所以只能在购买时天价付费升级;SSD 不是标准 SATA 接口,并且苹果绝不单独销售升级件,所以最好在购买时天价付费升级(基础配置只有 256GB,我这台选配 512GB 需要多花 ¥2300);电池用胶水粘在 C 面外壳内部,如果电池寿命耗尽,只能带着 C 面外壳、键盘、触摸板和其他粘在 C 面的零件一起更换,造价极高。

在做了这些集成和整合之后,苹果并没有让它变得更结实耐用。我的这台电脑经历过无数次维修。屏幕有一个坏点,换过屏幕;过保后又出现过坏点,又换过屏幕,花了六千多;中过「显卡门」,换过主板;被我嫌弃网卡是 802.11n,自己换了 ac 的网卡;电池寿命耗尽之后,因为粘在 C 面上,带着触摸板、键盘、麦克风、C 面外壳一起换了个新的,花了 ¥1400;因为 512GB 的 SSD 不够用,我买了 M.2 转苹果私有接口的转接头,自己换上了西部数据的 M.2 SATA 硬盘。这台电脑可能只有 D 面的背盖和两块风扇还是原装的,真·忒修斯之船。我还算幸运,因为再后来的 MacBook 连硬盘带网卡都焊到主板上了,并且饱受争议的蝶式键盘在维修时同样需要带着 C 面外壳、触摸板、电池一起更换。

当所有人都在为 MacBook 使用 Apple Silicon 而狂欢时,我却从这「众望所归」之后看到了更大的隐患。苹果一直被诟病的「计划性报废」正是因为它对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拥有极强的控制力。当苹果决定 iOS 14 不再适合 iPhone 6 的时候,iPhone 6 的用户失去的不止是那些「A8 处理器无法 handle 的新特性」,还有大量和性能无关、但阻止其融入苹果生态的功能。比如最新发布的 AirPods Max 配合老版本 iOS 使用就变成了普通蓝牙耳机,失去了佩戴检测、设备间自动切换等智能功能,几乎就像连到 Android 上一样。当苹果决定升级系统备忘录、提醒事项等内置软件时,底层数据结构的变化也会让老款设备失去数据同步的功能。在 macOS 还运行在标准 intel 硬件上时,总会有 Hack 的办法能把新系统强行安装到老设备上,无非少一些非关键功能;再不济,你还可以去安装 Windows 甚至 Linux,变成一台完全合格的备用电脑。而 Apple Silicon 会让这一切变为不可能,当设备被苹果认定为「停产产品」时,Apple 店员只会劝你交给 Apple Trade-in 来「免费回收」。

在苹果官网「环境责任」的页面中,曾经写过:「我们设计坚固耐用的产品,这样无论对用户,还是对环境都有益」,并曾在发布会上以 iOS 12 一路支持到 5 年前的 iPhone 5s 为例来强调 Apple 多么在乎延长老设备的使用周期。这句话随后被苹果从页面中删除,环保的重点也变成了回收政策、使用再生材料、清洁能源和去掉包装中的充电头和耳机。

而我,最终选择从淘宝买一块二手主板(顺便换成了顶配版),自己拧螺丝把电脑救活,又用 GitHub 上一个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的脚本强行安装了 Big Sur。除了独显/集显切换有点问题,这台电脑可以流畅办公,全 SSD 软件打开速度快得飞起,流畅剪 1080p 视频时可以点对点显示,还剩出很多屏幕空间留给时间线和媒体夹。如果看跑分的话,这台电脑的 CPU 性能大概只有 2020 款 iPad Pro 的一半多点,GPU 性能还不到 1/5。可更令我惊讶的是,刚刚在 2020 年初发布的基于 intel 芯片的 MacBook Air 竟然性能也不过如此。

我听说,14 寸的 MacBook Pro 可能会带回 MagSafe 和 SD 读卡器?可是我手里这台已经有这些了呀!


上期文章后,很多人发「爷青回」的评论,感谢大家。但希望各位能在评论中更多讨论文章本身,就相关观点各抒己见,这样也方便其他读者参与讨论。

广告
分类
视角

从屏幕最大的 Android 换到屏幕最小的 iPhone,移动生产力居然奇迹般地提升了

从我拥有第一台智能手机开始,手里的屏幕就不停地在变大。4.0 寸、4.7 寸、5.5 寸、6.5 寸……我从来没有质疑过屏幕变大、屏占比提高的意义,就像不会抱怨包子馅太多一样。

终于,就连 Max 系列的 iPhone 也无法满足我时,Galaxy Fold 的诱惑变得尤其无法抗拒。

十一月份的一期《FView Friday》中,我用了很长篇幅来介绍使用 Galaxy Z Fold 2 一个月之后的感受:它惊人的产品完成度、以及在小体积下塞入大屏的美妙体验,让我几乎可以确信这就是手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两个月之后,我把主力机切换回了 iPhone。虽然我仍然相信折叠屏是手机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我换掉 Fold 2 的理由包括但不限于苹果的生态锁死:

  • iCloud Drive 上的文件无法方便地访问;
  • Apple Watch 仅剩下看表的功能;
  • AirPods 拒绝向 Android 设备自动切换,所以每次接电话的时候要摘下耳机,拿起手机,像个老神经病一样;
  • 剪切板不再跨设备同步,每次想给另一台设备复制文本需要给自己发微信;
  • 同理,也失去了 AirDrop;

和 One UI 本身存在的问题:

  • 没有及时的推送系统,飞书的消息在 Android 上经常晚很久才推送或者干脆不推送;
  • 三星不参与统一推送联盟,不参与快传联盟;
  • 糟糕的交互和动画,比如列表末端没有弹性真的很怪;
  • 系统有广告,Samsung Pay 是重灾区,三星新品广告甚至还会直接推到通知中心,没有关闭方法;

和 Android 的生态问题:

  • 无法找到一个适合大屏幕的网页浏览器;
  • 无法找到一个适合折叠屏的输入法;
  • 无法找到一个好用的笔记软件;
  • 无法找到一个好用的写作软件;
  • 找了很久思维导图软件,最终花了几百块买了 SimpleMind Pro 各平台的版本,却发现 Android 版不支持国内云同步服务,也没有汉化;
  • 我常用的日记软件 Day One 在 Android 端不支持端到端同步;

最根本的是,三星并没有让屏幕更大的手机拥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 One UI 的默认逻辑分辨率比较保守,导致很多做了 Tablet UI 适配的软件仍然以手机 UI 显示;
  • One UI 的分屏操作逻辑奇怪,导致本应该是强项的部分体验很差;
  • One UI 的内外屏协作存在根本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导致屏幕最大的 Android 手机生产力甚至不如屏幕最小的 iPhone,以至于相比之下,当下折叠屏的硬件问题都显得无关紧要:

  • 折痕和划痕
  • 边框略微割手
  • 不防尘防水(可以一定程度抵御,但官方不做保证)
  • 折叠屏在冬季可能冻裂

硬件完成度

身为科技媒体从业者,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将自己的主观偏好与产品的客观优劣进行剥离。所以即使作为一个深耕于苹果生态的用户(2TB iCloud),我也必须承认 Android 手机上 120Hz 的屏幕可以带来更流畅的使用体验,Type-C 接口的功能和兼容性都要远好于 Lightning,快充真的有用,疫情当下屏下指纹比 Face ID 更方便。

再加上自 2014 年起,iPhone 的形态和工业设计再无大的变化,反倒是 Android 阵营开始野蛮探索新的形态(折叠屏、可以 360 度旋转的双屏、环绕机身一周的屏、完美隐藏前置摄像头的屏、接一条线就可以变身电脑的大屏),就连我自己也开始觉得「iPhone 也没什么特殊的,一块板砖还能搞出什么艺术之旅」。

在 Fold 2 上,我看到的是「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和普通手机占地面积相当、却容得下 iPad mini 大小的屏幕。只要搭配合适的配件,这台设备即是手机,也是平板电脑,也是 PC(DeX),移动计算的效率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而三星的厉害之处在于,能把这样一个概念上极其领先的产品,以非常高的完成度量产出来,并且产量还不低。

柔性屏幕并没有因为可折叠而在画质上做出妥协,Fold 2 的 HDR 峰值亮度、色准、可视角度、分辨率和刷新率都是如今旗舰机的水平,摄像头藏在挖孔下,屏幕边框很窄。因为手机体积变大而多出来的内部空间也没有浪费,配备了对称的立体声扬声器和无线充电。Fold 2 的做工没有任何槽点,精致细腻,毫不廉价。

蜜月期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支持大屏幕的 Android 软件的数量比我想象中的多。

YouTube、微软 Office、Outlook、Lightroom、Kindle 和 Todoist 都有不错的适配,可以在大屏上展示两栏信息。这些软件早就完成了 iPad 和 Android Tablet 适配,所以在 Fold 上运行出色并不是太大的意外。

而诸如看照片视频、看网页、看思维导图、看日历、地图,这些都是无需做适配就可以充分利用大屏幕的——内容越大越好,最好有 IMAX 那么大。

分屏是 Fold 系列的主打功能:前段时间换租找房的时候,我在 Fold 2 上开启三分屏:自如+高德地图+Google Keep,一边看房源、一边看路线、一边做笔记。快速操作完之后把手机一折,揣在兜里,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在周五录制「FView Friday」的时候,同样可以三分屏:斗鱼+淘宝+微信,同时看两个平台的弹幕,还能在微信群聊天。这要放在平时,至少需要一个手机加一台 iPad。

Fold 2 独特的铰链阻尼可以让屏幕悬停在任意角度,所以有时我会把手机半折起来,停在一个舒适的角度看视频。这个结构也使得这个手机在拍照时自带三脚架属性。

问题初现

然而三星在硬件设计上有多出色,在软件设计上就有多糟糕。在对折叠屏的适配上,One UI 团队显然是没动什么脑子的。

一处有趣的细节:Home Indicator 小白条,在大屏幕上居然是直接拉伸的,这就导致两端的半圆形收口被拉出了一个尖。

展开之后的内屏的宽度大致相当于外屏的两倍,你会很自然的期待 Launcher 在内屏上显示等同于外屏两页的内容。比如在外屏上显示 3 列图标,在内屏上显示 6 列图标。这样内外屏图标摆放位置不会变,只不过在外屏上需要多翻一下。但 One UI 选择在外屏上摆放 4 列图标,导致位置完全混乱,同一个软件你需要记忆两个位置;而当每次安装或卸载软件后,需要整理两遍图标。

我们都知道,Android 大屏幕市场认可度很低,但其实各家都没有放弃。三星一直在坚持生产平板电脑,在硬件上常常是和 iPad Pro 对标的;坚果的 TNT 本质上也是把 Android 放到大屏幕上,并且它还额外做了很多窗口化、桌面端适配的工作,为 TNT 适配软件的第一步就是为 Android Tablet 做适配;微软的 Surface Duo 虽然是两块屏幕,但对于系统来说其实是中间一块不显示内容的平板;折叠屏是目前看上去最有希望把 Android 大屏生态带活的新形态。

Google 对折叠屏的兴趣显然比对其他形态的兴趣更大,在 Fold 一代发布的时候就同步更新了 app 如何适配,这是 TNT 和 Surface Duo 从来没有过的待遇。

然而谷歌的行动也就到此为止了,它并没有花更大的经历去精雕细琢折叠屏的使用体验,起码我们现在还没看到。分屏、小窗、内外屏切换等等工作需要三星自己来做。这其中分屏可以说是体验最差的那个。

我们早就在 iPad 上见过分屏了,从 iOS 9 开始的 Slide Over / Split Screen / PiP 到如今灵活的悬浮窗口、单软件多窗口,虽然 iPadOS 的窗口管理不像 macOS 一样灵活(可能永远也不会一样),但我们很难感受到明显的限制。并且无论使用触摸屏、键鼠还是 Trackpad,操作多个窗口的手势都很易用。

Fold 2 的分屏却有异常严重的逻辑问题:分屏功能需要从侧边栏调出,你可以将一些常见搭配(淘宝+京东、咸鱼+转转 等)储存为 app pair,但只能储存到侧边栏中,而不是存到主屏幕上,就好像 One UI 有两个完全独立的 Launcher,互不相关。

而最糟糕的是分屏的组合不会被系统记住:如果此时回到 Home,组合就立刻消失;折起屏幕,组合立刻消失;点击通知跳到某个软件,组合立刻消失。所以明明作为一项提升效率的功能,却因为需要让用户反复进行「拉出 Dock,拖到侧面分屏」的操作而降低了效率。已在 One UI 3 上修复。

最后的槽点,你们可能都已经想到了:在大屏幕上运行未适配软件的效果。我只能说糟糕,太糟糕了。虽然 Android 上为大屏适配的软件确实少,但有若干个办法可以让它的效果不那么糟糕(比如默认以弹出窗口显示,像 TNT;或者默认只占用半个屏幕,留另一半屏幕来打开第二个软件,像 Surface Duo),但三星的选择是最糟糕的那个:直接放大显示,让大屏幕展示出的内容甚至少于普通手机。

Enter the mini

换回 iPhone 之后的第一个感觉是手机软件在手机上运行真的太舒服了。假如电影不以原生 24 帧观看就是强奸创作者意图,那么手机 app 放到平板上拉伸显示也是同等罪恶的吧。

好在,主力手机回归苹果生态之后,熵值骤降,一切终于回归正轨。

虽然我仍然相信折叠屏可能是手机的未来——虽然这个未来可能必须运行着 iOS——但当下,iPhone 12 mini 所带来的体验是任何其他手机都无法比拟的。我并不希望 mini iPhone 让我「戒掉手机」,相反,它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科技密度」。

在一半的重量和体积内,塞入了相同的功能,这在曾经是需要多花钱的。

更让我意外的是,当了这么多年大屏幕的簇拥,我竟然找不到任何一个使用场景是能让我觉得大屏幕在效率上高于小屏幕的。在阅读网页时,没有人会从第一个行读到最后一行再翻页,无论屏幕大小,视线都聚焦在屏幕中央,手指拖动文字;在看视频时,屏幕大了两圈也不是什么质的飞跃,把省下的钱拿来买个 iPad mini 还有剩。相比起来,「拿手机不再成为一件负担」所带来的心理愉悦确是非常扎实的。

2019 年的屏占比热潮和 2020 年的 5G 热潮让手机变得越来越臃肿,而在体重不到 200g 就不好意思管自己叫旗舰机的年代,仔细一想,这些超重选手并没有带来什么划时代的体验提升。想要屏幕无挖孔,就要把机械结构藏在机身内;想要高性能,就要把铜管塞在机身内;想要 5G,就必须要有更大的电池。说到底,还是因为集成度无法再进一步提升,功能和体积开始呈现线性趋势的必然结果。而手机电池能量值的不断增大也进一步展现了能效毫无提升的本质。

我甚至怀疑 iPhone 12 mini 单纯是苹果拿来炫技的:把性能最强的移动芯片、5G、全面屏、立体声扬声器、MagSafe、线性马达、双摄、Face ID 塞进了一个比 iPhone 6 还要小的机身内,就像一个没有人敢揭下的悬赏令,被掉了一地的下巴围观。

如果 2021 年的骁龙 888 真的是被三星 5nm 摆了一道,那今年 Android 手机做到这个体积,续航可能还不如 iPhone 12 mini 的一半。

哦对了,续航。

在从 iPhone XS Max 换到 iPhone 12 mini 之后,我感受到的是续航能力的提升。在正常使用下,坚持一天本就不是问题。而如果你像我一样在工位和家里都摆着数不清的无线充电板,就更不是问题了。真的要出差时,Pro Max 也会不够用。左右都是带个充电宝,mini 电池小,充电还能快点。

可以想象得到,如果 iPhone 是你 the 计算设备,更大的屏幕和电池或许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但 iPhone 对于我来说是 a 计算设备,它并不需要和 iPad、Mac 大哥哥们抢占存在感。那么小巧和精致或许是最适合它的形态。

分类
Tech AMA

Tech AMA 004 – 我买新相机了!

分类
Tech AMA

Tech AMA 003 – 你看好自媒体评测的未来发展吗?

Podcast 订阅方式:

Apple 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cn/podcast/tech-ama/id1470827819?l=en (国区没有)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3ke2bQ8ShHdhZBJz7oTgSh?si=5IEUn0YOQn-jct0S8NtLbQ

手动订阅: https://wangyuekun.wordpress.com/category/tech-ama/feed/

分类
评测

2019 年索尼手机为何存在 – Xperia 1 评测

我头一回知道索尼手机也是需要抢的。提前一周就要交定金,尾款窗口只有 72 小时。我当时定了个闹钟,23 秒就完成了付款,绝不是为了赠送一张 400GB 的 MicroSD 卡,而是为了能早点拿到货。

 从命名就可以看出,Xperia 1,重新开始,强势回归。

 这部手机有三点非常吸引我:

  1. 全球第一个 OLED 4K HDR 屏幕手机
  2. 索尼的影像团队第一次配合手机团队
  3. 这手机身上的注册商标也太多了点吧

说真的,哪怕你从来没用过索尼手机,当你看到外观、听到铃声、听到按键声、甚至是听到录像的提示声时,错不了,这是索尼产品。